close

health photos        •原來,許多看來普通的病痛,其實有一定的"經絡意義"。

※來自版主的專業意見與提醒:不是非常狀況,別亂吃止痛藥、也"千萬別靠止痛藥自救",這版主是同意的。同意文中所說。
   若一吃再吃,許多狀況暫時止住,導致真正要浮出的病況未及時顯現,後續可能拖得更嚴重。這讓我想起傳統老一輩的台灣人,當時還沒健保的年代,許多老人家為了省錢,會慣性地"刻苦忍痛"後來反而讓自己病痛更加嚴重、甚至拖到難以救治的景況,這兩種好似異曲同工。

   不論濫用止痛藥不看醫生,或忍痛不看病,都不對。這則文章大家可當成"保健小撇步"。
   其實西醫跟中醫的理論一脈,也都是為了身體健康為出發點,為了要發現病灶、並進行正確醫治,在沒發現真正原因前,就吃止痛藥來壓住病症、這是大大的錯誤。這是文中第一個觀念。
   還有,靠活絡經脈"調理身體",這點也有根據。胃、脾、大腸經...,每天利用時間,多多拍打舒通;這不加贅述,版主會覺得"您的實際感受"會比這裡再多分析來得重要。
   有病當然要求助西醫或中醫診治,不過若有保健常識,有好無壞。這篇文章倒是可以牢記、多加熟習;在求醫之前、舒緩病痛,一些肚子痛、女生月事等問題,或許可得到暫時緩解。

★以上評論為"Holy100~健康滿分"版主評析,非個別授權者、請勿做商業引用。另提醒,每人體質各異,若有病徵、病況,有疾患須診治者,請洽各醫療院所;本版意見為專業與良心之解析,但非每種症狀的唯一或絕對解決之方式,特此告知。



摘選文章:
   經絡循行有一定的路線,且經脈之間的陰陽常互為表裡;例如:從(手太陰)肺經開始,然後一陰配一陽,肺經接(手陽明)大腸經,然後大腸接(足陽明)胃經,就從上面繼續走下來。而胃經與(足太陰)脾經亦互為表裡,一陽配一陰。

   脾經之經脈屬「陰」,則一定循著陰面而行。手的陰面是手心(內側)這一面,腿的陰面則為內側,所以脾經的循行路線是由大腳趾(最大那個腳趾)指甲旁一點的隱白穴開始,由內側往上,經過腳踝前面,大腿的前緣,到肺經的旁邊,然後到胸這個地方,最後停在大包穴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胃消化不好,脾便無法吸收,所以此二者一定要合作,若合作得好,整個身體就會非常很好。

足太陰脾經的作用

◆統血
   脾經的重要性最主要在統血,血液好不好,就要看脾的健康狀況。中醫認為很多血液的疾病都與脾有關,包括:月經不順,或者出血。統血的功能不好,血液便無法正常運行。脾統血,肝藏血,心主血,所以脾臟負責身體的造血功能。脾開竅在口,因此從嘴唇可以看出脾胃好不好。

◆主肌肉
   還有四肢的肌肉好不好都與脾胃有關。治腳無力的萎症,就要取陽明,因為陽明主肌肉。中醫理論是牽動全身的,看它的系統有什麼功用,例如:肌肉不行、腳無力、大腿的肌肉長得不一樣,或有什麼缺陷,便得先處理脾胃的狀況。

脾經穴道治疼痛

◆肚子痛
   如果肚子劇痛時,就從脾經與胃經先著手。肚子的問題,則可以從脾經在腳上的五俞穴進行醫治。一般而言,腹部、胸腔的問題,都可以從脾經、胃經的循行進行診治。

◆痛經
   女性痛經時,按壓脾經的三陰交穴,一定有效果。三陰交是三個陰經交會在這裡,它可以管脾經、肝經、腎經,此穴道非常重要。建議女性不妨經常疏通脾經自我保健。

足太陰脾經經穴圖(fiona 繪製) health photos  



五臟六腑之病 從原穴著手

   每一條經絡都有原穴,它可以治五臟六腑的病。陰經的原穴即本經五俞穴的俞穴,陽經則於俞穴之外另有原穴,例如:脾經的原穴為太白穴,它是俞穴,也是 原穴,所以脾有病就要找太白穴;而陽經,因另有原穴所以它有六(個),如足陽明胃經,它的俞穴是陷谷穴,而原穴是「 衝陽穴」。如果胃感到十分劇痛時,找足三里穴,再不行便繼續往下找其原穴──衝陽穴。

久病入絡 原絡配穴療效佳

   中醫講「久病入絡」,意即如果病久了就會傳導到另外一條經的絡穴,剛開始痛並不會入絡。所以如果病得很久,就要原穴配絡穴,它是不同經絡的原穴和絡穴,例如脾經的原穴是「太白穴」,就要配胃經的絡穴──「豐隆穴」,因為脾經和胃經互為表裡,一陰一陽,例如:舌頭劇痛、倦怠、疲勞、腹脹氣,身體重重的,舌強而疼(舌頭硬硬的會痛),便要找脾經與胃經的原絡進行治療,除了按脾經的太白穴,還要按胃經的豐隆穴,反之,如果胃痛便按壓原穴──衝陽穴,即可緩解症狀,如果久病已入絡,就要配合脾經的絡穴-公孫穴進行治療,此稱之為「原絡配穴」;陽經與陰經都有一個原穴及絡穴,兩者配合效果奇佳,而且由於公孫穴可通到奇經八脈中的衝脈,所以它的效果很好。但是只有在久病入絡的時候才需要原絡配。

疏通經脈的要訣

   凡屬於脾經的症狀,都可以從脾經來解決,例如:嘔吐、腹脹氣、腹痛、心脾痛、痔漏(痔瘡)、大便不通等。此外,覺得不舒服、情緒很消沉時,也與脾胃經有關係。

1.尋找痛點
按壓最重要的原則便是要找到痛點,如果壓了不痛,那表示病灶不在那邊,就循著這條經絡上下找痛點,壓到特別痛時,就在該處進行按壓。

如按壓三陰交處並不感覺疼痛時,則可以往上下找痛點,因為有時候它可能堵在某處,此時要依據「不通則痛」的道理靈活運用。按壓當時可能會獲得緩解,但是並非壓一次就能完全通暢,所以隔天還要再繼續按壓,直到整個症狀完全紓解為止。

2. 了解經絡循行路線
了解經絡循行的正確路線,然後一次一次的進行按壓。脾經是從大腳趾頭旁邊沿線而行,從隱白穴、大都穴、太白穴、公孫穴、商丘穴一路按壓,如果按到公孫穴,感覺十分疼痛,便表示此處不通,就用力按壓再輕輕揉一揉,約5分鐘為原則,慢慢就可獲得緩解。

3. 建立正確觀念
很多人一有疼痛,就吃止痛藥,其實是很不正確的觀念。因為這些病痛它很可能只是一時堵住了,氣不通、血不通,不通則痛,所以經絡運用得宜,有很多小毛病都可以自己按壓,毋須吃藥就能夠好的。當然有很多嚴重的病還是要找信任的醫生去看,但是也可以先緩解。@◇—摘編自《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》

新聞引用自http://tw.epochtimes.com/b5/12/12/4/n3744759.htm%E8%82%8C%E8%82%89%E7%84%A1%E5%8A%9B%E2%80%A2%E8%85%B9%E7%97%9B%E3%80%80%E5%BE%9E%E4%BF%9D%E5%81%A5%E8%84%BE%E7%B6%93%E5%81%9A%E8%B5%B7.html

arrow
arrow

    Holy100|健康滿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